娄江医学丨孙九光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诊治经验:虚损病(脾肾亏虚)
昆山市中医医院将依托娄江区域中医优质资源,着力打造“1228”工程,在江苏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昆山分院内设置1个研究所(娄江医派研究所),研究所下设2个中医非遗学术流派传承研究工作室(郑氏妇科流派传承研究工作室、闵氏伤科流派传承研究工作室);2个省名中医传承研究工作室(江苏省名中医徐进康传承研究工作室、江苏省名中医戴安伟传承研究工作室);8个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
栏目将依托“1228”工程,每周一期分享每个传承工作室的中医内涵精粹。以敢闯敢试的魄力,集聚创新创优的动能,“辨证施方”,奋力践行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把准新时代中医药发展脉搏,开创中医药振兴发展璀璨未来!


诊治经验:虚损病(脾肾亏虚)
患者,男,45岁。
主诉:发现HBsAg阳性30余年,乏力、纳差半年。
病史:患者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30余年,曾在省市多家医院就诊,使用“干扰素”“恩替卡韦”等抗病毒治疗,2年前自行停药。近半年患者自觉乏力,纳差,故慕名求治。
现症见:神疲乏力,纳谷不香,右胁胀痛,口苦心烦,夜寐不宁,腰膝酸软,小便黄赤,大便尚可。舌质暗红,苔微黄腻,脉弦。
辅助检查:B超提示:肝硬化,脾稍大,腹盆腔未见积液,肝功能基本正常,HBV-DNA:2.3x104IU/ml,肝功能示ALT 53U/L,AST 43U/L,TBIL:45mmol/L。
中医诊断:虚损病(脾肾两虚)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病机:肝郁气滞,湿热瘀结,脾肾两虚
治则:疏肝健脾,益肾清化,活血化瘀

两周后复诊:服药后胁肋胀痛及口苦心烦消失,仍自觉神疲乏力,纳差。
上方加:灵芝10g、太子参10g。
上诸药服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连服上方约14剂,症状消失,生活工作正常,复查HBV-DNA<500 IU/ml,B超示:肝质地粗糙,脾脏稍大。予院内自制“慢肝糖浆”善后,并嘱患者规范抗病毒治疗。
结案语
我国为乙肝大国,乙肝患者甚众,根据乙肝的不同阶段临床表现特点,可归于祖国医学“胁痛”“肝着”“虚损病”“鼓胀”等范畴,不同于甲肝等急性病毒性肝炎,乙肝迁延难愈,病机复杂,单纯的清热解毒法已无法奏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孙老发现吴中地区多湿邪为患,易阻滞气机,致瘀血内生;而脾喜燥恶湿,故湿邪入侵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而慢乙肝患者病位在肝,肝主疏泄,喜条达,故以柔肝为重;病势缠绵,久病必及于肾,当以补肾为要,从而总结出昆山地区慢性乙肝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瘀阻,肝郁脾虚,肾气亏耗”,治宜“疏肝健脾,益肾清化,活血化瘀”,拟乙肝II号方,其脱胎于丹栀逍遥散,古方中丹栀逍遥散为凉血解郁疏肝之剂,如《素问举痛论篇》云:“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木郁达之”;四君子汤为益气方代表方,两方合用较合病机。加黄芪,巴戟天脾肾双补,佐以丹参、赤芍、虎杖,蛇舌草、半枝莲等活血清化,既顾护脾胃,又清化毒邪,做到固本而不恋邪,攻邪而不伤正,标本兼治,每获良效。

孙九光,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昆山优秀医师。原中华中医学会江苏分会会员,原苏州中医学会 肝胆学组副主任会员,原《河北中医》杂志特约编委,原新镇卫生院院长。
从事中医内科、肝病专科、疑难杂症的诊疗、科研、教育工作50年,其治学严谨,重视 “五脏传变”,擅长经方使用,尤其擅长慢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及从肝论治代谢性疾病及内科杂症,发表学术论文达33篇。
工作室团队现有成员6名,包括主任中医师1名,副主任中医师2名,江苏省农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 带教社区中医师2名。团队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5项,包括省中医药科技项目、苏州重点病种专项各1项,获得市级以上成果奖3项,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 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来源:昆山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