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还没等到你说的这两件事。在这之前的几十年,早就被敌机轰炸完了,你看在一起的人民路,不足半里路179家商店,一样被炸的灰飞烟灭。
昆山玉山镇的西街,这在明代称为齐礼坊。民初清丈局成立后属“地五图”,这条不及400米长的街道,庙宇寺观林立,竟有八、九处之多。
从东往西,记忆中那里便是关岳庙,很别致的大门是东西相距五、六公尺的大型高豁圈门,进内一大空场才是山门,以木栅为界,再进内是一座两层的大戏台,隔首一个大天井,便是供奉绿巾绿袍的关公(关羽))神像,其右为岳武穆大将军神像大殿。
每年春祀,即是祭祀孔孟的后一天,在柴家园场上(即今总工会所在)便要宰牛一头,以拜祭两位万民崇仰的历史人物,大概到了1924年后,才免去宰牛拜祭的仪式而成为商会主办的民间消防办公场所。
关岳庙之西有三元殿,是道教香火地所在,平日香火不盛,但有香火看守较严,直到1937年才被日寇侵占而拆毁。
三元殿之西,是琅环里,沿西街是西寺大门。走进山门,两侧是高巍的四大金刚,威严逼人,人们有一首打油诗讽刺四金刚:“走进山门狠巴巴,勿拿弦子拿琵琶,雨也勿落撑啥伞,大老正皮拿条蛇”。活脱脱地形容这四尊三丈多高菩萨虚假性。
西寺在20年代已毁,这里便选择其中部分土地,新建教育局的办公厅,而从办公厅到原前浜河的宿舍建筑一条曲式的长廊。廊内两间各嵌石刻罗汉几方,每方嵌有罗汉四尊。这些石块来自明代嘉靖时砌在防御倭寇的城墙之内。
笔者转辗请上海博物馆馆长沈先生考证原拓印本,据传共五百尊,每一块青石(石灰石)由高手精雕四尊,是明正德年间石雕,不知读者有多少人见到这些罗汉像?这可贵的石雕罗汉,大有可能在沦陷时被盗运到了东洋。
西寺大门西首有轩辕寺、地藏王庙、土地庙。轩辕庙供奉轩辕帝和嫘祖后,规模不大。东侧是裁缝师傅议事之处,西侧是帮会商谈出龙灯、出神会和深秋斗蟋蟀场所,两侧是供奉地藏王菩萨(据传是供奉张九思这位反对朱元璋的英雄人物)。这些庙宇到抗战前,初迁到九步三湾,后又并到马鞍山东峰尼姑庵内。
轩辕庙西侧贴邻便是供奉西南隅土地菩萨的土地堂。以我所知,昆山全城至少有三、四处土地庙,其中,这西南隅土地庙最高敞。当年庙宇形式,一般在山门之前是用木栅的,最有气派的是两只石狮子,蹲在庙前两侧木栅门里。
童年时,差不多每天在栅门未关时总要去把它们当成竹马那样骑坐的。山门两扇很高大,其内有楼为戏台(那戏台也成为我们童年游乐场所之一)。土地庙正屋是四柱三大间,中供土地菩萨、北宋名臣洪皓,在供奉中殿的上方有白底黑字的匾额,笔者至今还记得这位洪皓名臣是太仓人。但不知怎的会封为昆山城内西南隅土地菩萨的?
当时庙内仅有一位青年和尚,法号园海,常年住在正殿东侧两间小屋里,他大概长我十多岁。这位园海上人,又常呼我乳名。一走到他房间里,随我去翻看佛经,玩弄木鱼念珠。大概在1925年春,园海师告诉我,他将被派上马鞍山华藏寺去当“立关”和尚。他在寺内专用一室,静居凌霄宝塔西侧,是念经、敲木鱼静修场所,离地二米多有一门洞,用以传递饭菜、用水。北面墙脚有一大洞是每天调换厕具之地。
笔者从他当立关和尚起,每月总要利用星期日到华藏寺去拜访他,炎复、风雪天也要去看望他,眼见他目光日渐滞重,长发及地,又蓄长须,连眉毛也长长的。
后来我读了一点宋史,乃知洪皓是一位爱国名医,江西人,并非太仓人,于是向园海法师请教。他说,江西籍的洪皓是随徽钦两帝被虏往北方,忠贞不屈,曾写《红梅》诗数章以明志,至今为人传颂。这位西南隅土地菩萨,其正身供奉在大殿神龛里。在大殿之西,亦有一大殿相通,称为“进思堂”,这是供奉土地菩萨副身所在。
进思堂之西,是原小西门城桥龚姓大户的桃园。大概有近四亩土地,遍植桃树。其中间与石幢弄相对的位置有两棵高耸皂荚树。到深秋近黄昏仰视群鸦归巢,可以入画。两树之下,有一个很大的土墩,内用石条砌的石室一大间,俗称“长毛洞”,这是太平天国战斗中议事对策之处,1937年后被日寇拆毁。
一百多年过去了,原来寺观林立的西街,它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来源:玉峰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领红包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