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780713
要说北京人,打根儿上得从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的直立人算起,是第一波可以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的人类。
北京人生活在六朝古都的“皇城根儿”脚底下,家务事、天下事,都令他们牵挂。
北京人是国安主场茫茫无尽的绿色海洋,也是穿梭在胡同和繁华城市之间的永不低头老炮儿。每个人对于北京人这三个字看似有着不同的理解,但这些丰富的内涵依然统称为“北京人”。
而在剧作家曹禺眼里,“北京人”是个特殊的存在,存在于他的经典作品《北京人》里。
不同于《雷雨》中的矛盾冲突,不同于《日出》揭露社会不公的态度,也不同于《原野》里那种粗旷原始和细腻美好的反差——以至于《北京人》一面世,便被认为是曹禺先生经典中的经典,代表中的代表。
▲1990年,曹禺观看青年演员重新排练的《北京人》
《北京人》中的每一个人都过着口是心非的日子,这好像是那个时代的通病,让曹禺感到窒息,他不得不站出来用《北京人》撕破这种表面的虚伪。
一个《北京人》式的家庭,也是中国家庭的缩影。曹禺创作《北京人》的初衷“人应该像人一样活着”,既是为了告诉自己,更是为了告诉所有中国人。
作为一部经典巨著,《北京人》曾经数次登上话剧舞台,北京人艺甚至排演过四版《北京人》,影响力可见一斑。
新版《北京人》,由赖声川担任导演,曹禺之女万方担任文学顾问,实力派演员剧雪、闫楠、孔维、何沄伟等,再次将这一作品呈现舞台,共同打造中国戏剧新经典。
如今在世界各地导演经典的趋势,是要把作品解构,让作品变得陌生,才能让作品在这个时代中产生意义。这在欧美地区非常流行,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对于这些剧本已经非常熟悉,观众想看的就是对于经典的新诠释或解构。
而赖声川认为国内观众对《北京人》并没有熟悉到可以这么做的地步。没有熟悉感,何来陌生感?没有原始的诠释,如何解构?于是他把工作想的比较单纯,就是为原始作品,为原始作者服务。
事实上,赖声川认为《北京人》是全世界最接近契诃夫作品的一部剧作,但由于在中国不曾出现过这样的作品,所以造成解读上困难。
《北京人》中充满着契诃夫戏中常运用的冷幽默和黑色幽默,并且大量运用人生中并没有戏剧性的片段作为主体,没有英雄,没有绝对的恶人,这可能也就是《北京人》这么多年难以被真正了解的原因之一,但也是《北京人》最接近契诃夫戏剧的重要原因。
而在舞台色彩的运用上面,在思考整个系的结构与铺陈之后,赖声川决定试试一种表达方式:第一幕全白,第二幕全黑,第三幕,色彩开始进来,由较梦幻的色彩,到最后走入写实,并且以投影来辅助意义的延伸。关于这个,赖声川有一点难以说明为什么。简单说来,是他对曹禺的一种致意,在曹禺的诗意之上送上他一点点的诗意。
所以,经过诸多努力,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观众所看到的舞台、灯光、服装、投影等等。再加上长期排练与合成,演员也进入了正确的轨道。
—END—
曹禺
原著
赖声川
导演
万方
文学指导
剧雪、闫楠、孔维、何沄伟
主演
话剧《北京人》
UID:691357
UID:885926
赏
我要提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电话:0512-57993030工作日 8:30-17:00在线广告热线:18012662666紧急联系:1888818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