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奣子”
在昆太路上会看到“奣子路”。上面一个“天”下面一个“明”。什么字?问昆山人,查辞典及一番网络搜索,长了知识,此地也算是有段历史与故事。
————————————————————————
1、武则天曾经为自己的名字专门创造了一个字“曌”,音读“照”,以显示她世无二人。网上有人求教“奣”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说是在地图上看到的。有的朋友作出了解答,有两个解释:1、“奣”读wěng (翁),意思是天空晴朗无云。2、“奣”是一个地名。读:gǚang(广),奣子,在江苏昆山的一个地方。相传乾隆下江南,到了这个叫广子的地方,天亮了,就写了“天明了”几个字,竖着写的,当地的官员一看乾隆写了地名:奣子,就把广子改为:奣子,现在那里还叫:奣子!(音:广子)。奣子大桥,在昆山到太仓的中间,娄江(新浏河)上的一座桥,过桥到昆山的兵希。
2、在清初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1631-1692)撰,也有多处提到:
千墩浦县南四十里。向设石浦巡司戍守。新洋诸江之水,往往汇流于此,接吴松江入海。永乐初,夏原吉尝浚治之,今南流注于淀山湖。○瓦浦,在县东南三十六里,与太仓、嘉定接界。《志》云:浦东出鸡鸣塘,西通奣子浦,为灌溉之利。嘉靖、隆庆中,屡经浚治。崇祯初,复修浚,有大小二浦。奣,读若晃,在县东十八里。
运河在州西。亦曰太仓塘,即昆山县之至和塘也。自州西十八里奣子铺与昆山接界,引而东,为黄泥泾、黄浅泾,与吴塘相接,而合于娄江。《志》云:娄江支分入城,其出城北入盐铁塘又西北出者,曰古塘,其出城东而仍入娄江者,曰半泾,州南曰张泾。元至正中,张士诚以方国珍屡自刘河突犯,乃塞至和塘尾以障海潮,开九曲河,仅通太仓东门,于是半泾、张泾、古塘诸港,皆湮为平陆。永乐以后,复浚故道,而九曲河废。○半泾,在州东三里。旧横带城东南,入娄江,北通七鸦浦。元至正十四年,方国珍自刘河突犯,至半泾,董搏霄与战,败却之。十七年,国珍复来侵,士诚将吕珍大破之于半泾,潮水为咽处也。今浅涸渐为平陆。有半泾市,在州北十五里。又城南三里为张泾,亦接刘河。元至正十二年,方国珍来寇,浙省参政宝哥等御之于张泾,败绩。明吴元年,太仓来附,士诚将张让自嘉定来争,千户刘百潮遣兵越张泾破之,是也。今亦湮废。
双凤镇州北二十四里。一名双林。又北六里曰直唐市,民居繁密之所也。自是而西北十里,曰任阳庄,入常熟县界。又沙头镇,在州东北三十六里,明初为商旅萃聚之所。又州东北六十里曰璜泾镇。皆七鸦浦所经也。○吴公市,在州南十五里,一名小娄塘。又南五里曰葛隆镇,与嘉定县分界。
奣子桥在州西十八里,昆山接境处也。元至正十六年,方国珍犯太仓,张士诚将吕珍守奣子桥,筑营浚濠,有叛者自古塘率寇西下,出珍不意,珍力战得免。今亦曰奣子铺。
详见《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 南直六。
3、 康熙字典解释
【丑集下】【大字部】 奣; 康熙笔画:12; 页码:页253第11【广韵】【集韵】𠀤乌猛切,音䁝。【六书略】明也。一曰**淸明也。 又【集韵】古猛切,音懭。义同。 又【字汇补】桥名,在苏州昆山县。元末方国珍趋奣子桥,与张士诚战。 又【三尊谱录】元始上皇丈人法讳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