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男性把婚姻视为一场高成本、低回报的风险投资;女性则被看成把婚姻当成可随时退出的套利工具。双方都在“算计”,爱情只是遮羞布。于是变成了婚姻制度的“双向失望”
婚姻的市场化
房价、彩礼、育儿成本……被一并打包成“入场券”。当价格被炒到年轻人付不起时,男性最先选择“不玩”,本质是拒绝为泡沫买单,而非拒绝爱情。
爱情的概率化
在高度流动、高度功利的社交环境里,“真爱”成了小概率事件。男性算的是“预期收益≈0”,女性算的是“机会成本太高”。当感情被折算成数字,婚姻就自然沦为“可选项”。
离婚的期权化
法律与舆论把离婚门槛降得足够低,相当于给婚姻加了一张“随时看跌期权”。女性被误认为“更想结婚”,其实是拥有更灵活的退出通道;男性则担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于是出现悖论:
‑ 女性可以拿“爱情”当结婚理由,也可以拿“不爱”当离婚理由;
‑ 男性既不相信“爱情”能折价抵首付,也不相信“不爱”时自己能全身而退。
总结一句话:
当婚姻被异化为高价门票、低概率真爱、高流动性合约的三重赌局时,无论男女,理性选择都是先观望——只不过男性喊出“我不买”,女性保留“随时退”的权利,双方用不同的方式,对同一套规则投下不信任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