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营养不良又称外阴白色病损或外阴白斑,是指外阴局部皮肤神经血管营养障碍引起的组织变性与色素改变的妇科疾病。其临床症状以外阴部位的奇痒为主,瘙痒时间长短不一,瘙痒剧烈程度不同,不分季节和昼夜,时伴有局部烧灼感、刺痛及皮肤黏膜破损,多数患者外阴病变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色素减退,色泽呈白色花斑样,病变范围大小不一,主要在大**、**间沟、**等处,常呈对称性分布,病变日久外阴皮肤弹性逐渐减退,皮肤黏膜增厚似皮革。
外阴营养不良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属于“阴痒”“阴燥”“阴疮”等范畴。相关记载见于《肘后备急方》及《诸病源候论》。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外阴营养不良属于妇科疑难杂症,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病理尚无明确完整的阐述,故临床治疗也缺乏统一性。
郑氏妇科通过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黄帝内经·素问》云:“女子…二七而 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六七三阳脉衰于上…发始白。七七任脉虚…故形坏而无子也。”指出肾为先天之本,强调肾气在女子生命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肾开窍于二阴。”其次,《灵枢·经脉》 云:“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环阴器…”《临证指南医案》有云:“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的生理活动,如经、孕、产等最易耗伤阴血,如《黄帝内经》所云:“妇人之生,不足于血”,肝脏阴血不足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临床本病证型分为虚症和实证。虚证是指气血阴阳亏虚失调,阴部失去濡润或温养而致病;实证是指肝郁化火、湿热熏蒸等致病。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综上所述,本病病机虚实夹杂,总以正虚为致病之本,外邪或病理产物为致病之标。
治疗上强调五脏并调,尤重肝肾,治病求本,通调全身气血,不盲目见痒止痒;局部配合养血祛风止痒治疗,可收良效。
本案患者病程较长,皮肤色素减退、瘙痒难忍,夜间明显,反复发作,心理上有焦虑感,为肝肾阴虚,精血两亏,血虚生风化燥,又兼肝气瘀滞所致,故以一贯煎滋阴疏肝内调。患者肝郁气滞,局部皮肤血虚不能濡养,血虚则血行不畅,久则脉络瘀阻,阴器气血不和而致病。故配合局部坐浴熏洗,重用当归养血活血,配合清热祛风止痒之品,使患者肝郁得疏,阴平阳秘,局部气血调和,肌肤得以濡润则病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