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628486
-
- 注册时间2014-03-21
- 最后登录2024-12-16
-
- 认证类型
- 认证头衔
昆山市信息港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楼主 发表于: 08-28
, 来自:江苏省0==
暑期临近尾声
开心迎接新学期的同时
狡猾的骗子也在伺机而动
请务必提高警惕
送上反诈秘籍
带你们一起拆解骗子们的电诈招数
让诈骗无所遁形
共同开启安全、美好的新学期!
今年刚考上大学的小李接到电话,对方称是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报出了小李的基本信息后,告知因小李成绩优异,学校将提前为其发放奖学金,但需先通过手机验证码“激活账户”才行,小李信以为真,将其收到的短信验证码提供给对方。不久后,小李发现自己银行卡内6000元被转走,再联系对方时已无法接通。
骗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受害人的基本信息后,冒充高校老师或资助机构人员,以电话、短信或邮件方式告知学生发放奖学金、助学贷款资金。要求学生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从而转走账户余额,或指令在ATM自动取款机上进入英文界面操作,进而划走卡内钱款。
奖助学金发放等都有官方通知渠道与规定程序,不会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联系个人要求提供信息,更不需要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等任何费用。面对突如其来的奖学金通知,务必保持冷静。第一时间通过学校官方渠道(如学校官网、教务处电话)进行核实!
小张想趁着暑假给自己攒点大学的生活费,有天他在网上看到一则兼职**广告,承诺每单可赚几十元。他尝试了几单,并成功获得了小额返利。但当他投入更多资金后,却发现无法提现,对方还以各种理由要求他继续**。
骗子往往以小额返利为甜头,博取受害者的信任。之后便会以高额佣金单为噱头,引诱受害者下载虚假**APP做“进阶任务”,并以“充值越多、抢单越多、返利越多”为诱饵,骗取受害者在**APP中垫资充值,并将受害者资金转入自己的银行账户,受害者**APP账户中显示的金额只是虚拟数字。当受害者完成任务想要提现时,诈骗分子将以“任务未完成”“卡单”“操作异常账户被冻结”等各种借口,拒不支付本金和佣金。
“**兼职”本身就是违法行为!面对此类广告,要保持清醒头脑,切勿贪图小利。另外,请牢记!任何要求先垫资的兼职都是诈骗的前兆。
开学前夕,小赵所在的班级微信群里,一个看似是老师的新账号发布了一条消息,称因新学期需要购买学习资料和开展班级活动,现需每位同学缴纳500元班费至指定账户。小赵看到群内其他“家长”纷纷回复并转账,便没有多想也跟着转了账。然而,事后才发现真正的老师并未发布过此类消息,而那个所谓的“老师”账号也早已消失无踪。
骗子会利用搜索QQ群、套近乎获取进群二维码等方式想方设法潜入班级群,再把自己的头像和昵称改得跟班主任一样,之后利用开学前等特殊时机,冒充班主任收费,实施诈骗。有时,还会有骗子同伙一并潜入班级群,假装家长配合转账,进一步削弱其他人的戒心。
在微信群、QQ群等社交平台中,遇到涉及缴费、转账等敏感操作时,务必先通过其他可靠渠道(如电话、面对面确认)核实对方身份。不要轻易相信群内陌生人的信息,更不可盲目转账付款。另外,可以在添加老师微信、qq号的同时做好身份备注,骗子能换头像,换昵称,但换不了他人的备注!
小陈是大学新生,某日在校内论坛上看到一则广告,称高价收购银行卡和手机卡。对方称这是为了帮朋友完成业务指标,对小陈没有任何风险。小陈觉得既能赚钱又无损失,便将自己的银行卡和手机卡信息提供给了对方。不久后,小陈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用于非法交易,不仅被银行冻结账户,还因涉嫌洗钱被警方调查。
骗子通常会通过社交媒体、校园论坛或聊天群组等渠道发布广告,声称高价收购银行卡和手机卡。利用受害者的贪婪心理,以高额报酬为诱饵吸引受害者上钩。一旦与受害者取得联系,骗子便会以各种理由要求受害者提供个人信息,包括银行卡号、密码、手机卡信息等。这些敏感信息一旦被获取,就可能被用于非法活动,如洗钱、欺诈等。
先给大家普及下,所谓“两卡”是指手机卡和银行卡。其中,银行卡既包括个人银行卡、对公账户、结算卡,也包括非银行支付机构账户,即大众常用的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而“两卡”犯罪是指非法出租、出售、购买“两卡”的违法犯罪活动。
防范买卖“两卡”诈骗,最重要的是提高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妥善保管身份证、手机、银行卡及网银工具;绝不出租、出借或出售电话卡、银行账户及支付平台账号;通过正规渠道办理银行业务,使用自助设备时注意安全;从官方渠道下载银行软件,避免访问不明来源的链接,同时,记得关闭远程登录功能;如果发现买卖“两卡”等违法行为,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
诈骗套路层出不穷
稍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
牢记“三不一多”原则
未知链接不点击
陌生来电不轻信
个人信息不透露
转账汇款多核实
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让电信诈骗远离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