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反感谐音梗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过度泛滥,审美疲劳
- 网络、综艺中谐音梗被高频使用,如“雨女无瓜(与你无关)”“蓝瘦香菇(难受想哭)”等,缺乏新意的重复让观众感到枯燥。
2. 逻辑牵强,强行关联
- 部分谐音梗为押韵或玩梗,强行扭曲词义(如“有钳(钱)人”),逻辑断裂,甚至破坏原有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3. 语境错位,破坏氛围
- 在严肃场景(如新闻、工作沟通)中滥用谐音梗,会显得轻佻、不专业,例如用“杯具(悲剧)”形容重大事故,易引发反感。
4. 文化差异或理解门槛
- 方言谐音、生僻字谐音可能让部分人无法get笑点,甚至因理解偏差导致尴尬(如“杜甫能动(杜莆能动)”对不熟悉书法的人无意义)。
5. 内涵单薄,缺乏深度
- 部分谐音梗停留在表面谐音,缺乏文化、情感或思想内核,被认为是“低级趣味”,不如冷笑话、讽刺等幽默形式有回味空间。
总结
谐音梗本身是有趣的语言游戏,但过度使用、语境不当或质量低下,会让其从“创意”变为“偷懒的套路”。适度、巧妙的谐音梗仍能被接受,但泛滥和牵强的使用易引发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