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一张不可多得的城市文化名片,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汇聚其思想精华,为学界所推崇。
《天下郡国利病书》始编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成书于康熙元年(1662年),为顾炎武花费二十余年心血写成的一部史地类目著作。
由于《利病书》在顾炎武身后并未立即付印,所以长期以写本形式流传,嘉道以后,始有龙氏敷文阁聚珍版流传,故稿本洵为珍贵。此稿本在顾炎武身后归藏于其外甥徐乾学的“传是楼”,后散佚,流落市井,数易其主。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十五日,叶昌炽在苏州应同年吴讷士昆仲之邀,才有幸目睹吴氏收藏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初稿。叶昌炽在其《缘督庐日记抄》卷十二中详细记录了这一经历,为后人了解该手稿的流传提供了重要线索。宣统元年(1909年),王颂文在《四部丛刊三编》之《天下郡国利病书》跋中云:“光绪之季,方君惟一与颂文见此书于郡城吴君讷士书斋,相与惊奇,以为幸遇。越年,亭林崇祀孔庙,惟一复谒讷士,述乡人意,欲乞得此书以纪念亭林。吴君慨然许诺,乃奉书归藏亭林祠。及图书馆成,遂移庋其中。”由此可知,手稿最终在苏州吴纳士家被发现,由吴纳士捐赠给马鞍山“东斋”顾亭林祠堂收藏保管,1929年起转至新建成的昆山县图书馆珍藏。
此图片由AI生成
如今,《天下郡国利病书》稿本60册藏南京图书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其余古籍散落何处,更待有识之士稽考。从顾炎武到陆辑安,从《天下郡国利病书》成书到抗战期间的护书行动,文脉的传承不仅是文本的延续,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接力。陆氏父子的护书事迹,成为中华文明韧性传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