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正在策划的“玉山历史文化片区”,本号刊发几篇昆山老城区的史料,以飨读者】
在1949年之前,“听书”是昆山老城区老百姓主要娱乐活动之一,也可说是昆山民风之一。评弹在昆山拥有雄厚的听众基础。听众长期听书,传统相继、老幼相承,欣赏水平高,鉴别能力强。所以,说书艺人对书码头有“三山一关、码头难走”的传统说法。
而昆山就是三山中之一山,余者为常熟(虞山)、无锡(惠山),“一关”指浒墅关。因为这几处地方听众多、上座率高,是艺人们所向往的地方。
由于到的名家响档多,次数多,听众对“先生”说书说得好、差,一听就能辨别,故艺术平平的档次,来昆演出就难得到满场,有的艺人演唱书目与响档“同册”水平差距过大,就会“漂”,甚至会出现所谓“五台山”场面(就是五张桌子只坐三位听客),因此昆山这只码头后生演员望而生畏,即使名家响档也会谨慎从事,不敢马虎懈息。
昆山老城区的书场,据传在清同治年间就有人经营,在城区大街地段著名的就有老同春、畅乐园、西园三家书场,他们以此为业,常年经营,除前后档先生剪书、开书交替中衔接不上外,从不间断,每天日夜两场,这三家书场是昆山书场行业中的台柱。
他们互相竞争,礼聘名家,应聘来昆在此三家演唱的名家响档接连不断,可以说,凡苏沪评弹界如光裕社、普裕社、润裕社等名家响档没有未来过昆山的。
他们都要受到昆山老听客的评价论说。有的初进昆山时或尚未知名,一旦得到知音者的赏识赞誉,给老听客留下了好的印象,以后再进昆山就会受到欢迎,上座率提高。
名家到昆演出更是场场客满,甚至轰动全城,大多数“书迷”都要从开书听到剪书,有闲者更是日夜两场都听,听后还要评论传播某某先生的说噱弹唱如何精彩、如何细致严密、如何引人发笑、唱得又是有何特点等等,有的听客还要随口学哼几句。
城区书场除上述三家外,在抗日战争前宣化坊有“春园”,昆山沦陷初期水弄内有“同乐”。此后九步三湾息苑,管家弄大世界和大街花园饭店都曾演出过评弹,但均昙花一现而已。此外,东门外有王兴园、东园、一啸楼,大西门外有德仙园等都是茶馆兼营书场,大多只开日场,并且你开我停,听客以郊区农民及本地段年衰体弱老人为主。总之,昆山老城区的文艺活动,都半是说书天地。